深圳應急指揮中心的警報聲突然響起,臺風 “山竹” 升級為紅色預警。我盯著倉庫里剛回收的一批軍用級服務器,手心沁出冷汗 —— 這些本該拆解的設備,即將成為保障城市應急通信的關鍵力量。
那是我接手家族回收生意以來最驚險的一次任務。去年汛期,深圳遭遇五十年一遇的強降雨,多個社區通信基站癱瘓。市應急管理局緊急聯系我們,希望能將回收的舊設備改造成臨時通信終端。父親連夜召集老伙計,他布滿老繭的手握著對講機,聲音鏗鏘:“當年修收音機都能救命,現在這些‘鐵疙瘩’更得派上用場!”
我們的團隊像戰時一樣高效運轉。技術組拆解服務器的冗余模塊,保留核心通信組件;后勤組冒雨運輸設備,在齊膝深的積水中開辟 “生命通道”。當第一臺改造后的應急通信基站在受災嚴重的福田某小區啟動時,居民們圍上來的眼神,讓我想起小時候跟著父親走街串巷收電腦時,客戶眼中的期待。
但挑戰遠未結束。在救援過程中,我們發現災區急需數據存儲設備來記錄災情信息。團隊迅速將回收的舊硬盤進行檢測和修復,用 RAID 技術組建臨時存儲陣列。當這些 “二手” 硬盤穩定運行,成功保存下第一份災后重建數據時,參與救援的工程師紅著眼眶說:“這些設備比新的還靠譜!”
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們開始主動與應急部門合作。在深圳國際應急產業博覽會上,我們展示了自主研發的 “應急救援寶盒”—— 由舊筆記本電腦改造而成,集成衛星通信、生命探測等功能。一位外國救援隊專家試用后驚嘆:“這簡直是災難中的移動指揮中心!” 父親站在展臺后,悄悄擦拭著老花鏡,鏡片后的目光滿是驕傲。
今年,我們與華為聯合開發了 “城市應急算力池”。將回收的閑置服務器連接成分布式計算網絡,在平時用于城市大數據分析,在災時瞬間切換為應急計算平臺。當這套系統在某次地震演練中成功模擬災害場景時,市領導握著我的手說:“你們把廢品變成了城市安全的守護者。”
深夜的深圳,霓虹依舊璀璨。我和父親站在公司新落成的應急設備儲備中心,看著整齊排列的 “重生” 設備,仿佛看到它們在災難中守護生命的模樣。父親輕輕拍著我的肩膀:“當年收電腦,是為了養家糊口;現在搞回收,咱們扛起的是這座城市的安全。” 海風掠過,帶著這座城市特有的堅韌與溫暖,而我們的故事,仍在應急救援的戰場上繼續書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