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虛擬大學園的實驗室里,我戴著防靜電手套,小心翼翼地拆卸一臺特殊的舊電腦。這臺曾用于腦機接口實驗的設備,主板上布滿細密的神經信號傳感器,金屬觸點還殘留著淡藍色的生物凝膠 —— 它不僅是電子元件的集合,更承載著人類探索大腦奧秘的珍貴數據。
去年夏天,我們承接了某航天科技公司的回收項目。那些曾參與火星探測器數據傳輸的服務器,退役后安靜地躺在倉庫角落。父親撫摸著設備上的 “中國航天” 標志,布滿皺紋的手微微顫抖:“這些機器,說不定還沾著火星的星光呢。” 我們沒有簡單拆解,而是聯合高??蒲袌F隊,將其中性能完好的部件改造成了青少年天文觀測站的計算設備。當孩子們通過這些 “火星級” 設備觀測到獵戶座星云時,父親在一旁笑得像個孩子。
在福田的舊改社區,我們發起了 “數字記憶銀行” 計劃。居民們帶著舊電腦、手機前來,有的存著家族相冊,有的保留著老店鋪的賬本數據。一位阿婆顫巍巍地遞來兒子早年創業時用的筆記本電腦,里面存著 1992 年深圳股票認購證的掃描件。我們花了整整兩天修復硬盤,當泛黃的證券圖像重新顯示在屏幕上時,阿婆抹著眼淚說:“這是深圳闖海人的見證?!?/div>
隨著深圳低空經濟的發展,無人機回收成了新課題。某次清理某物流企業淘汰的無人機機群時,我們發現其中一架的黑匣子里保存著一段特殊影像:臺風天里,它穿越狂風暴雨,為偏遠山區送去急救藥品。我們將這段影像剪輯成公益短片,在深圳市民中心展映時,許多觀眾被科技背后的人文溫度打動。
今年,我們與深圳光啟研究院合作,嘗試將回收的高性能芯片用于超材料實驗。當第一塊由舊芯片重構的超材料樣品在實驗室發出幽藍的光,參與項目的研究員感慨:“這些‘退役’的芯片,在新的領域又煥發了生機?!?/div>
深圳的夜,依舊被科技的光芒點亮。站在公司新落成的 “電子再生藝術中心” 頂層,父親指著窗外的霓虹說:“以前收電腦,只想著怎么變廢為寶?,F在才明白,這些電子設備里,藏著深圳的過去、現在和未來?!?海風裹挾著創新的氣息拂過,遠處的前海自貿區燈火通明,而我們的故事,還在電子元件的重生中,繼續書寫著新的傳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