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國際會展中心的聚光燈下,我用英語向臺下的各國代表展示著我們研發的電子元件智能分揀系統。機械臂精準抓取舊電路板上的芯片,顯示屏實時跳動著循環利用率數據。人群中,父親穿著熨燙平整的西裝,雖局促地攥著發言稿,眼神卻透著驕傲。這一幕,與七年前我們在華強北夜市支起簡陋回收攤的場景,恍如隔世。
去年深秋,我們接到德國環保組織的跨國合作邀請。對方要求將深圳某電子企業淘汰的五千臺服務器,按照歐盟嚴苛標準進行無害化處理。面對全英文的技術規范文件,父親戴上老花鏡逐字翻譯,甚至跑到深圳大學向留學生請教專業術語。當我們在寶安建立起符合國際標準的拆解車間,德國專家豎起大拇指說 “這是中國速度與匠心的完美結合” 時,父親用生澀的德語回應:“Recycling, forever young(回收,永遠年輕)”。
在大鵬半島的環保公益活動中,我們帶著回收的舊電腦走進漁村小學。孩子們圍在改造后的 “智慧課桌” 旁,觸摸著由報廢屏幕制成的互動學習面板。一個叫小海的男孩指著電路板上閃爍的 LED 燈問:“這些會發光的小眼睛,是從舊電腦里來的嗎?” 我們順勢開展電子科普課堂,用拆解的零件教他們組裝簡易收音機。看著孩子們舉著自制的小裝置歡呼,我忽然意識到,回收不僅是資源循環,更是知識與希望的傳遞。
隨著深圳 “雙碳” 目標推進,我們與華為合作開發了 “碳足跡追蹤” 系統。每臺回收電腦從拆卸到再生的全過程,碳排放數據都會實時上傳至云端。有次,南山一家科技公司通過系統發現,他們通過舊電腦回收減少的碳排放量,相當于種植了 1200 棵樹木。企業負責人感慨:“原來處理舊設備也能成為綠色勛章。”
今年的深圳設計周上,我們將回收的廢舊主板與藝術家合作,打造出名為《數字年輪》的裝置藝術。電路板錯落堆疊成樹的形態,LED 燈光如同流動的年輪。開展當天,一位白發老人駐足良久,哽咽著說:“這讓我想起兒子創業時用過的第一臺電腦。” 那一刻,冰冷的電子元件仿佛有了溫度,訴說著深圳創業者們的奮斗故事。
暮色中的深圳灣,霓虹與星光交相輝映。我和父親站在新落成的智能回收中心前,他撫摸著玻璃幕墻反射的城市燈火,輕聲說:“當年推著車收電腦,哪敢想有一天能讓世界看見我們的回收夢。” 海風掠過,帶著這座城市特有的創新氣息,而我們的故事,仍在電子元件的微光中,繼續書寫著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