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大鵬灣的海面上,由回收舊電腦改造的海洋生態監測浮標隨波起伏,閃爍的指示燈如同鑲嵌在海面上的星辰。我握著平板查看實時傳回的數據,父親站在船舷邊,望著遠處的浮標感嘆:“這些本該進熔爐的機器,如今成了守護海洋的‘哨兵’。”
與海洋結緣,源于一次和深圳海洋研究院的偶然對話。對方在開展近海生態監測項目時,因監測設備成本高昂,難以大規模部署。看著倉庫里堆積的舊工業電腦,我突然提議:“這些設備雖已過時,但經過改造,或許能勝任基礎監測任務。” 父親皺眉道:“海里環境復雜,舊電腦能扛得住?” 但我們還是決定一試。
技術團隊迎難而上,對舊電腦進行防水、防腐蝕處理,加裝太陽能供電系統和低功耗通信模塊。經過三個月的反復測試,第一臺改造后的監測終端成功部署在大亞灣海域。當它穩定傳回海水溫度、鹽度、PH 值等數據時,研究院的研究員興奮地說:“這些‘二手’設備,精準度完全達標!”
隨著項目推進,我們將舊電腦的應用拓展到海洋文化傳播領域。在深圳海洋博物館,回收的舊服務器被改造成全息投影控制主機,通過 3D 建模技術,將古老的海上絲綢之路貿易場景、神秘的海底沉船遺跡生動再現。當孩子們戴著 VR 眼鏡 “潛入” 海底,與虛擬的鯨鯊共游時,他們眼中滿是驚嘆:“原來舊電腦能讓我們看到這么神奇的海洋世界!”
更令人驚喜的是,我們與深圳的海洋公益組織合作,將舊電腦改造成流動海洋科普站。把設備安裝在改裝的漁船上,駛入沿海漁村和海島,為當地居民和游客開展海洋知識講座。在南澳的一個小漁村,漁民們圍著改造后的電腦,通過高清影像學習科學養殖技術,一位老漁民感慨:“這些‘新家伙’,比我們的老經驗還管用!”
如今,我們在南山建立了 “海洋電子循環基地”,專門處理與海洋相關的電子設備回收與改造。基地內,機械臂有條不紊地拆解舊電腦,將可用部件分類重組。在國際海洋科技博覽會上,我們展示的舊電腦賦能海洋生態監測與文化傳播的成果,吸引了眾多國際專家的關注。一位聯合國海洋環境專家評價:“這種資源循環利用與海洋保護結合的模式,為全球海洋事業提供了新思路。”
暮色中的深圳灣,海風輕拂,遠處的監測浮標依舊堅守崗位。我們用舊電腦搭建的海洋科技網絡,不僅實現了電子資源的循環再生,更在藍色經濟的浪潮中,為海洋保護與文化傳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這條探索之路上,我們將繼續前行,讓舊設備在深藍中綻放出別樣的光彩。